中国健康心理学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国际刊号:1005-1252
国内刊号:11-5257/R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5880 人次
 
    本刊论文
浅谈服饰心理学

[摘 要]从人类文化来看,物质是服饰的载体,也是人类进行服饰艺术创作的基础。服饰伴随着人类的开化与文明而来,服饰又是物化了的人。由于现代科学及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的发展,服饰研究的重点,或者说是把握的核心也在逐渐扩展。这个领域研究的新特点,是从服饰之外研究服饰,首先表现在心理学上。
  [关键词]服饰 服饰心理学 着装人 人的意识 服饰物质
  一、综述
  从人类文化来看,物质是服饰的载体,也是人类进行服饰艺术创作的基础。服饰伴随着人类的开化与文明而来,服饰又是物化了的人。人类的服饰出现距今已经非常遥远,但是,把服饰作为学术上的专门研究对象却很晚。这就是服饰文化研究的历史状况。由于现代科学及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的发展,服饰研究的重点,或者说是把握的核心也在逐渐扩展。这个领域研究的新特点,是从服饰之外研究服饰,首先表现在心理学上。
  服饰心理学的研究,当然要依据普通心理学,但是,服饰心理学又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即必须是在衣服、配饰、着装者及其关系的范畴之内。服饰心理活动的载体,只是着装者;而着装者又是社会的人,所以与服饰心理学最具关系的是社会心理学,因为着装者是社会的人,着装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
  服饰本身是没有思想的。但是服饰作为人的创造物与穿着物,势必带有人的意识、情绪与情感结。人们选择、设计或制作服饰,以及将服饰穿着在自己身上,绝不是无意识的;看到别人的着装效果也不会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有意选择并穿着服饰的过程,就是服饰心理活动的主要过程。
  二、服饰物质与人的意识构成的心理反应
  1、多重心理活动的因素
  服饰形象的构成并不那么简单,不是物质与意识的单纯组合,所以有必要将其构成组合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心理定位和心理转移摆放到适当的位置,特别是主体与客体有时并不能明确地表现出归属关系,也正因此而产生出着装过程中的多重心理活动。
  以人为着装形象主体时,只有穿着在社会的人身上,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意义与价值,所以可以将着装人作为主体,而将服饰作为客体。在着装过程的最初阶段,突出表现为人(主体)与服饰(客体)的顺向或逆向适应与矛盾。当着装过程最初阶段完成以后,着装者立即萌生意念:对自我与服饰共同组合的服饰形象进行评判。如果着装者本人就是设计者兼制作者,那就又多了一层评判心理的需求,不仅评判整体效果,还要评判设计效果和制作工艺。于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就显得复杂起来。
  另一种是以人和服饰共同组成的着装形象为主体,而这种主、客体的界限比较清晰。当人和服饰共同构成成熟的整体形象以后,在社会正常生活的范畴当中,所有着装形象受众都是当然的不折不扣的客体。由于主、客体的不断变换和游移,所以着装过程中的心理就具有了多重性。
  2、体位差异
  有的时候,人可以自由地选择服饰;有的时候却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甚至有些时候是在违背个人意愿的情况下,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服饰。于是就引发出了不同心理活动趋向。
  (1)主动选择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去选择服饰的情况,大多出现在日常装的范围之内。作为日常装,泛指在居室中的衣服、配饰和在非正式社交场合的着装。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即使是主动选择的着装,实质上也会受到外部总体环境意识的左右,完全主动选择的意识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着装者势必要考虑时装流行趋势、穿着的时间与场合、社会反馈会怎样等因素,经这些潜意识集中起来,便产生了带有强烈主观愿望的信念,而这较之被动受用已经属于主动选择了。
  (2)被动受用
  人们在着装的过程中,也常常遇见这样的情况,符合自己愿望的服饰,不能穿(社会不容)或是不敢穿(自我畏却),而最终穿在身上的服饰恰恰是违背自己意愿的选择。这种被动受用的服饰既对自己没有任何吸引价值,也提不起主体的激情状态,它只是为了符合某种社会意义而存在,最低限度的不暴露个性的顽强表现。
  3. 着装过程中的差异寻求
  在现代社会服饰中,可谓是绚丽多彩,五花八门,体现了着装者在着装过程中寻求一种共同价值的同时,也在寻求个性的差异。这也就是人们在着装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既想区别于异类,又想区别于同类,简言之,就是在极力区别于“原我”中,再创造一个“新我”。
  (1)区别于异类
  异类,指人以外的所有物体,即自然界的一切和人为社会中的一切,如自然界中的低等动物、植物,人类社会中的机械、建筑等。而人在力求区别于异类的意愿动机下,并不排除异类的优长,而且还善于利用这些优长来为人类自身服务。
  当社会进入到工业时代,人们的接触对象更多的由大自然转变为无生命但具有形象的机械和建筑之类,对于人类而言,这当然属于异类。人们以服饰装扮自己来区别于异类,最集中的表现不在是靠单纯的款式或色彩,而是靠不断区别异类、超越异类又强烈表现自己的优良方式,于是便出现了瞬息万变的时装。就机械、建筑、工业品来讲,服装的变化是缓慢的,但一块布料的千变万化却激发出了人类智慧和人类意欲超越所有物类的自信和灵巧。
  (2)区别于同类
  实质上,每个人都存在着区别于他人的意识,每个人又都有希望别人未上升到自己这种认识高度的微妙心理,于是就促成了着装心理中的毫不示弱的竞争意识。就每一个健康的人来说,都有以服饰打扮自己的意愿和行为,以其达到区别于同类,而又彰显个性形象的心理需求。
  (3)区别于“原我”
  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不满足原有的,而要追究新生的。于是,人在着装心理过程中差异的寻求需要再一个高度,即不仅要区别于异类,而且要区别于同类,最后达到区别并且超越“原我”。
  三、小结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情感丰富的高级动物,总是会想去创造一个新我,于是就有了不断地创造和确立的种种新的着装形象。如果人类没有这种自发力、驱动力和使命感,就不会有灿烂的服饰发展史,就不会有一个个自我感觉良好的精神抖擞的人。千百年来的服饰变异与发展,其缘由之一即是人类在着装心理中的有着处于不同高度的差异寻求。
  
  参考文献:
  【1】《中国服饰美学史》蔡子谔著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1.10
  【2】《华梅谈服饰文化》华梅编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1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中国健康心理学》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